:::

教育大事紀

東漢

  光和三年
180
  • 詔舉通〔古文尚書〕、〔毛詩〕、左氏、穀梁〔春秋〕者,除議郎。
獻帝建安元年
196
  • 荊州牧劉表立學校作雅樂。
  建安八年
203
  • 曹操令頒〔建學令〕,郡國各修文學,縣滿五百戶置校官。
  建安十五年
210
  • 曹操令薦人者唯才是舉。

曹魏

文帝黃初元年
220
  • 立九品官人法。

西晉

武帝咸寧二年
276
  • 五月另立國子學。

東晉

孝武帝太元十年
385
  • 二月從尚書謝石之請,立國子學,並增置孔廟;此為中央官學立廟之始。
  • 著名的書法家有王羲之、王獻之。

劉宋

文帝元嘉十五年
438
  • 徵廬山處士雷次宗至京師,開儒學館於北郊雞籠山。
  元嘉十六年
439
  • 命丹陽尹何尚之立玄素學,著作郎何承天立史學,司徒參軍謝無量立文學。
明帝泰始六年
470
  • 九月立總明觀,徵學士充之;置東觀祭酒。

武帝天監四年
505
  • 詔開五館,建立國學,總以五經教授諸生。
  天監五年
506
  • 五月置集雅館以招遠學。

北齊

文宣帝天保元年
550
  • 八月詔郡國修學,並於坊內立孔顏廟;此為地方官學立孔廟之始。
孝昭帝皇建元年
560
  • 八月詔國子寺可備立官屬,依舊置生,講習經典,歲時考試。

北周

武帝天和二年
567
  • 七月立露門學,置生七十二人,以授皇子。
  建德三年
574
  • 立通道觀。

文帝開皇十一年
591
  • 設書、算學,隸國子寺。
煬帝大業二年
606
  • 始建進士科,乃科舉之始。

高祖武德二年
619
  • 立周公、孔子廟於國子監,以周公為先聖,孔子為先師。
太宗貞觀三年
629
  • 停以周公為先聖,以孔子為先聖、顏回為先師。
  貞觀四年
630
  • 詔全國州縣官學建置孔廟;廟學制遂確立。
  貞觀十三年
639
  • 於東宮置崇文館,生二十人。
  貞觀十四年
640
  • 詔國子祭酒孔穎達與諸儒撰〔五經正義疏〕。
玄宗開元六年
718
  • 改乾元殿為麗正修書院。
  開元八年
720
  • 帝依國子司業之請,塑孔門四科高弟十人坐像於孔廟,配享先聖,曰十哲。
  開元十一年
723
  • 於大明宮光順門外造麗正書院;後二年,改麗正書院為集賢殿書院。
  開元二十四年
736
  • 帝以吏部考功員外郎望輕,遂移貢舉於禮部,以侍郎主之;禮部選士自此始。
  開元二十七年
739
  • 加諡孔子為文宣王。
  開元二十九年
741
  • 置崇玄學。
  天寶九年
750
  • 置廣文館於國子監,以領生徒為進士者。
文宗開成二年
837
  • 刻石經以明天下,名為〔開成石經〕,共九經,并〔孝經〕、〔論語〕及〔爾雅〕。

後唐

明宗長興三年
932
  • 二月中書門下奏請依石經文字,刻九經印板。

太祖開寶三年
970
  • 詔禮部閱貢士及十五舉嘗終場者,得一百六人,賜本科出身,為特奏名之始。
  開寶九年
976
  • 潭州守朱洞創學舍於嶽麓山抱黃洞下,以待四方學者。
太宗太平興國二年
977
  • 從知江州周述之請,賜白鹿洞書院國子監版〔九經〕;此為賜州郡學書之始。
真宗咸平三年
1000
  • 追諡孔子為玄聖文宣王。
  大中祥符二年
1009
  • 詔應天府新建書院,以府民曹誠為本府助教。
  大中祥符五年
1012
  • 改諡孔子玄聖文宣王為至聖文宣王。
  大中祥符八年
1015
  • 省試,始置謄錄院;為後世謄錄之始。
仁宗乾興元年
1022
  • 十一月依判國子監孫奭之請,賜兗州學田十頃,以為學糧;賜學田之例自此始。
  慶曆二年
1042
  • 天章閣侍講王洙奏設四門學。
  慶曆三年
1043
  • 八月參知政事范仲淹上〔條陳十事疏〕,議「精貢舉」。
  • 五月置武學於武成王廟,以太常丞阮逸為武學教授。
  慶曆四年
1044
  • 三月詔天下州縣立學校,實施科舉新法,是為北宋第一次教育改革之始。
  至和二年
1055
  • 封孔子四十七代孫孔宗願為「衍聖公」,並令孔門嫡長子世襲之。
  嘉祐五年
1060
  • 王安石奏〔上仁宗皇帝言事書〕,陳教之、養之、取之、任之之道。
神宗熙寧四年
1071
  • 另罷詩賦、帖經、墨義,改試經義、策論;為北宋第二次教育改革之始。
  • 十月王安石奏請行太學三舍法。
  • 二月詔罷明經科,並令諸科舉人改習進士科。
道宗清寧五年
1059
  • 置上京學、東京學、中京學、南京學及西京學等五京學養士,頒經及傳疏,置博士、助教各一員。
  熙寧八年
1075
  • 詔頒王安石所著〔三經新義〕於學宮。
徽宗崇寧元年
1102
  • 八月上依右僕射蔡京之請,命將作監少監李誠,就開封城南門外相地營建外學,是為辟雍。
  • 同月,蔡京奏乞天下州縣均置學養士,並以三舍考選法遍行天下;是為北宋第三次教育改革。
  崇寧二年
1103
  • 御史中丞李定等上國子監敕令格式,並學令凡百四十三條。
  • 置提舉學事司,掌一路州縣學政;明清置學政應肇於此。
  崇寧三年
1104
  • 建畫學。
  • 三月立八行科,倣成周之法,立八行,以為取士準則。
  • 程頤卒。
宣和三年
1121
  • 詔罷天下州縣學三舍法,唯太學用之。
  • 開封府及諸路並以科舉取士。
  • 罷宗學、辟雍及諸路提舉學事官。
  • 北宋第三次教育改革告終。
高宗
  • 行太學混補法。
  建炎元年
1127
  • 十二月詔命諸道提行司選官即轉運置司(漕司)所在州、軍考試;類省試自此始。
  建炎四年
1130
  • 朱熹生。
  紹興九年
1139
  • 陸九淵生。
世宗大定十三年
1173
  • 始設女真國子學、諸路女真府學,以新進士為教授。
紹興十三年
1143
  • 科舉考試以經義為主,加試詩賦。
  • 詔以岳飛宅為國子監、太學。
孝宗淳熙二年
1175
  • 鵝湖之會(朱熹與陸九淵)。
  淳熙五年
1178
  • 朱熹知南康軍,訪白鹿洞書院遺址,奏復其舊,並為立學規,名曰〔白鹿洞書院揭示〕;後世書院學規多以此為藍本。
世宗大定二十九年
1189
  • 七月詔京府、節鎮、防禦州設學養士。
光宗紹熙三年
1192
  • 陸九淵卒。
寧宗慶元六年
1200
  • 朱熹卒。
度宗咸淳三年
1267
  • 正月詔封曾子郕國公,子思沂國公,與顏子、孟子同配享先聖,遂稱四配。

世祖中統二年
1261
  • 設置路學。
  • 許衡為國子祭酒。
  • 立孔、顏、孟三氏學。
  中統四年
1263
  • 置各路醫學。
  至元六年
1269
  • 設蒙古字學,推行蒙古新字;設提舉學校及教授官。
至元八年
1271
  • 設京師蒙古國子學。
  至元九年
1272
  • 詔令並以蒙古字行。
  至元十七年
1280
  • 蒙古新字創始人,國師八思巴卒(1239~1280);詔頒郭守敬所製〔授時曆〕。
  至元十八年
1281
  • 許衡卒(1209~1281)。
  至元十九年
1282
  • 雲南諸路建學。
  至元二十二年
1285
  • 增置醫學於州、縣。
  至元二十三年
1286
  • 令江南諸路學田供本學教養。
共 5 頁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