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大事紀

2255B.C.~2208B.C.
  • 命契為司徒,敬敷五教,百姓親和。
  • 以夔為典樂,教胄子。
  • 養國老於上庠,養庶老於下庠。

禹至桀(十七世)
2205B.C.~1766B.C.
  • 養國老於東序,養庶老於西序。
  • 鄉里設校,教以六府、三事(合稱九歌)。

湯至紂(二十九世)
1766B.C.~1122B.C.
  • 養國老於右學,養庶老於左學;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
  • 鄉里設序,教以六禮、七教、八政。
  • 又行貢士之制。

西周

武王至幽王(十二世)
1122B.C.~770B.C.
  • 周備四代之學,立大學、小學。
  • 大學:天子有五學,辟雍居中,東為東序(或東膠),西為瞽宗,北為上庠,南為成均;諸侯之學曰泮宮。
  • 小學:虞庠在西郊。
  • 鄉里設庠;大司徒以鄉三物(六德、六行、六藝)教萬民,鄉大夫三年則大比,考其德行道藝而興賢者能者。
  • 國學有師保、大樂正、小樂正、大胥、小胥、太師、大司成教之;鄉學以鄉之有德行道藝者教之。

春秋

魯襄公三十一年
542 B.C.
  • 鄭子產不毀鄉校。
魯哀公十一年
484B.C.
  • 孔子歸魯,刪詩、訂禮、序書、正樂、贊易象,作春秋。
  • 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
魏文侯十八年
428B.C.
  • 子夏居西河教授,魏文侯從子夏受經術。
* *春秋始於平王東遷,終於西狩獲麟(481 B.C.)。

戰國

* *戰國始於三家分晉(403 B.C.),上距春秋之末七十七年,終於秦滅六國(222 B.C.)。

始皇二十六年
221B.C.
  • 下令書同文。
  • 樂正克約於此時著〔學記〕。
三十四年
213 B.C.
  • 定挾書令,下令焚書,以吏為師。
三十五年
212 B.C.
  • 坑諸生四百六十餘人。

西漢

高祖十一年
196B.C.
  • 首度下詔求賢。
  • 過魯,以太牢祭孔。
惠帝四年
191 B.C.
  • 舉民孝弟力田,免征役。
  • 除秦挾書令。
文帝二年
178B.C.
  • 詔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
  十二年
168B.C.
  • 置三老、孝弟、力田。
  十五年
165B.C.
  • 文帝親策賢良。
  十六年
164B.C.
  • 使博士諸生採六經文作王制。
武帝建元元年
140B.C.
  • 武帝親策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之士;董仲舒對策,請罷百家,崇儒術,興太學,令郡國歲貢士。
  • 議立明堂,迎申公。
  建元五年
136B.C.
  • 始置五經博士。
  建元六年
135B.C.
  • 延文學儒者百餘人。
  元光元年
134B.C.
  • 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
  元光五年
130B.C.
  • 徵吏民明世務、習儒術者。
  元朔五年
124B.C.
  • 置博士弟子五十人。
  元封二年
109B.C.
  • 作明堂於汶上。
  元封五年
106B.C.
  • 詔州郡察舉茂才異等。
  太始四年
93B.C.
  • 於孔子宅得〔古文尚書〕、〔禮記〕、〔論語〕、〔孝經〕。
昭帝始元元年
86B.C.
  • 遣使行郡國,舉孝廉。
  始元五年
82B.C.
  • 令三輔、太常舉賢良各二人,郡國舉文學高第各一人,增博士弟子員滿百人。
宣帝本始元年
73B.C.
  • 詔內郡國舉文學高第各一人。
  本始四年
70B.C.
  • 令三輔、太常、內郡國舉賢良方正各一人。
  地節三年
67B.C.
  • 詔郡國舉孝弟有行義聞於鄉里者各一人。
  甘露二年
52B.C.
  • 詔諸儒議五經異同於石渠閣。
  黃龍元年
49B.C.
  • 增五經博士員十二人,博士弟子員倍百人。
元帝初元五年
44B.C.
  • 博士弟子不限員,民有能通一經者免徵役。
  永光三年
41B.C.
  • 置博士弟子員千人。
  • 郡國置五經百石卒史。
成帝永始元年
16B.C.
  • 劉向進〔列女傳〕、〔新序〕、〔說苑〕。
  綏和元年
8B.C.
  • 增博士弟子員三千人。
  • 封孔子後孔吉為殷紹嘉侯,後進為公。
哀帝元壽二年
1B.C.
  • 博士弟子王成咸會諸生千餘人上書救司隸鮑宣。
平帝元始元年
1A.D.
  • 詔舉敦厚、能直言者各一人。
  • 封孔子後為褒成侯,追諡孔子為褒成宣尼公。
  元始三年
3
  • 郡國、縣邑、鄉聚皆立學官,校學置經師一人,庠序置〔孝經〕師一人。
  元始四年
4
  • 王莽奏起明堂、辟雍、靈台;為學者築舍萬區;立樂經;益博士員、經各五人。
  元始五年
5
  • 詔郡國置宗師。
  • 詔以劉歆等四人治明堂、辟雍。

東漢

光武帝建武五年
29
  • 初起太學。
   建武十九年
43
  • 帝幸太學。
   中元元年
56
  • 起明堂、靈台、辟雍。
明帝永平二年
59
  • 帝臨辟雍行大射禮;初行養老禮,李躬為三老,桓榮為五更;郡、縣道行鄉飲酒禮於學校。
  永平八年
65
  • 帝臨辟雍,養三老、五更。
  永平九年
66
  • 南匈奴單于遣子入學。
  • 立四姓小侯學,置五經師。
  永平十五年
72
  • 帝幸孔子宅,祠孔子及七十二弟子。
章帝建初四年
79
  • 詔諸儒會白虎觀議五經同異,作〔白虎議奏〕。
  建初八年
83
  • 令選高才生受學左氏、穀梁〔春秋〕、〔古文尚書〕、〔毛詩〕。
  元和二年
85
  • 令郡國舉明經。
  • 帝至魯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
和帝永元十四年
102
  • 令太學試博士弟子務從家法。
安帝永初四年
110
  • 詔謁者劉珍等校定東觀五經、諸子、傳記、百家藝術。
  元初六年
119
  • 鄧太后為近親子孫開設邸第教授經書。
  永寧二年
121
  • 詔舉有道之士。
  延光三年
124
  • 帝至魯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
順帝永建六年
131
  • 繕修太學造二百四十房。
  陽嘉元年
132
  • 太學成;試明經下第者補博士弟子,增甲乙科。
  • 立孝廉限年課試法。
  • 令凡以詔除為郎年四十以上課試如孝廉科者,得參廉選,歲舉一人。
質帝本初元年
146
  • 詔郡國舉明經,詣太學,歲滿課試,拜官有差,自是公卿皆受業遊學,太學生增至三萬餘人。
桓帝永壽二年
156
  • 詔復課試諸生補郎舍人。
靈帝熹平四年
175
  • 刻三體石經於太學門外,是為〔熹平石經〕。
  熹平六年
177
  • 帝臨辟雍。
  熹平七年
178
  • 置鴻都門學。
* *漢儒治經有下列不同之名稱:  (一)六經為〔詩〕、〔書〕、〔易〕、〔禮〕、〔樂〕、〔春秋〕。  (二)六經中〔樂經〕亡,成為五經。  (三)七經為五經中之〔禮〕分為〔周禮〕、〔儀禮〕、〔禮記〕。  (四)九經為〔春秋〕分為〔公羊〕、〔穀梁〕、〔左傳〕。  (五)十三經為九經外加〔論語〕、〔孟子〕、〔爾雅〕、〔孝經〕。
共 5 頁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