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大教育政策發展歷程

環境及防災教育

Environmental And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Education

推動環境教育與永續校園發展,多元學習以提升環境素養

 

      教育部於80年7月成立「環境教育委員會」,並於94年訂頒〈教育部補助地方政府辦理環境教育輔導小組計畫作業要點〉,協助地方政府成立輔導小組,推動學校環境教育,107年起每年由教育部訂定補助主題,提升地方政府輔導小組功能,強化學校環境教育。另依據〈環境教育法〉,自101年起辦理環境教育人員認證作業,並辦理〈學校績優環境教育人員表揚計畫〉,以表揚優良學校環境教育人員。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將「環境教育」列為19項教育議題之一,依國小、國中、高中(職)不同學習階段之議題內涵,發展各項環境教育學習主題活動。為使臺灣學校環境教育與國際接軌互動,教育部107年開始與美國環保署合作推動〈教育部環境教育青年國際領袖營計畫〉,提升青年推展環境行動之國際觀及實踐力;108年首次辦理學校環境教育實作競賽,展現環境學習行動能力。另為接軌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教育部於110年訂定〈新世代環境教育發展〉政策中長程計畫,落實永續發展為導向之環境教育,並於111年獲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獎肯定。

       另於91年起推動〈永續校園計畫〉,透過校園改造,整合社區意識,使校園環境成為具有節約能資源、生態回復及防、減災功能,達到永續發展之目的;於108年轉型為〈永續循環校園探索及示範計畫〉,協助校園進行自我探索,並銜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補助建置具備在地特色之永續循環示範學校,作為校園永續參考典範;另為因應全球氣候變遷議題及我國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自112年起改為〈建構智慧化氣候友善校園先導型計畫〉,透過物聯網蒐集所監測之即時環境資訊,搭配校園碳盤查,了解學校碳排放資訊,進而分析及應用,培養師生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教育素養,強化校園師生環境永續概念。

       為響應行政院全國植樹政策,教育部以「小樹種起、適地適木、原生樹種」為原則,進行新植樹學校原生種苗木配送及植栽工作,共計配送全國700餘校、1萬3,000餘棵原生樹種苗木,提升校園綠化、固碳、降溫與提供生物棲所等功能。111年全面推動全國中小學愛樹教育,結合十二年國教課綱環境教育議題學習內涵,發展認知、情意、技能學習策略,以「校園永續,從愛樹開始」為主題,由國立大學森林系(所)成立五區愛樹教育輔導團,提升師生認識、珍惜及養護樹木知識涵養,提供全國中小學3,618校樹木養護及專業諮詢服務,並建置「校園樹木資訊平臺」,完成鑑定711種校園樹種、繪製校園樹木地圖定位78萬餘棵樹,提供每棵樹專屬QR code、照片及座標位置,另編撰樹木圖鑑小百科750種,並客製化提供校園輸出專屬樹木解說牌,以及發展植樹數位遊戲「守護木林森」置於教育部因材網,提供學生上線體驗學習,搭配環境教育課程及校本位課程融入方式,結合數位科技落實愛樹教育推動,培養師生建立愛樹情懷。 

 

加強校園師生氣候變遷教育素養及氣候行動能力

 

       教育部自101年起推動氣候變遷教育,配合〈氣候變遷因應法〉、〈國家因應氣候變遷行動綱領〉、〈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畫〉,培育大專校院氣候變遷調適人才,並發展各學習階段補充教材,108年起加強跨領域及微學分開課,並推動生活實驗室理念。另補助大專校院辦理氣候變遷教學活動。105年起為強化學生氣候行動,辦理大專校院「氣候變遷創意實作競賽」。 

 

建構韌性防災校園,強化科技應用及校園災害管理能力

 

      我國防災教育源自85年推動之〈大學院校土木工程防災教育改進計畫〉,89年7月19日〈災害防救法〉正式公布,明定各級政府應依權責實施災害防救教育,教育部陸續推動〈防災科技教育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中小學防災教育深耕實驗計畫〉,於100年至103年間規劃落實執行〈防災校園網絡建置與實驗計畫〉,104年至107年結合氣候變遷調適教育,推動〈學校防減災及氣候變遷調適教育精進計畫〉,並規劃於108年起以〈建構韌性防災校園與防災科技資源應用計畫〉,構築韌性防災校園。

       防災教育工作自100年起補助學校建置防災校園,強化整合與推動校園安全及防災工作,提高防災與安全意識,連結相關防災教育資源,並自108年起推動「以判斷原則取代標準答案」之防災教育觀念,以「韌性建構,防災校園」為防災教育願景,建立校園災害管理評估體系架構做為推動防災校園核心架構,強化師生情境思考、緊急思維與災害心理,並加強推動特教及幼教防災教育,落實防災教育政策目標。 

 

落實校園環境安全衛生管理機制,深耕學校實(試)驗場所安全衛生管理

 

       為推動行政院78年核定之〈學校實驗室(研究)污染管制計畫〉,教育部補助學校成立「環境資源研究管理中心」,以有效解決教育行政機關所屬各級學校暨附屬機構實驗廢污處理課題。歷年來配合〈職業安全衛生法〉、〈廢棄物清理法〉、〈毒性及關注化學物質管理法〉、〈空氣污染防制法〉及〈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等法規政策,教育部亦修訂發布〈各級學校實驗(習)場所事故災害訪查作業要點〉、〈教育機構事業廢棄物共同清除處理機構管理辦法〉、〈學術機構運作毒性及關注化學物質管理辦法〉、〈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因應空氣品質惡化處理措施暨緊急應變作業流程〉等,並辦理校園囤積化學品聯合清理、退休教師報廢化學品清理等專案,有效降低實驗室潛在風險。

       另為強化各大專校院職業安全衛生業務交流與觀摩學習,108學年度成立北、中、南區安衛互助聯盟,進一步促成各聯盟與職業安全衛生署及當地勞檢機構簽署安全伙伴,以輔導代替罰則,提升學校安全衛生自主管理及危害辨識能力。其後配合統合視導轉型,以〈大專校院校園環境管理現況調查計畫〉持續輔導學校落實校園環境與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管理作業系統及自我檢查機制,邁向學校自主管理目標。96年起即配合行政院推動校園節約能資源各項工作,目前依據行政院核定之〈政府機關及學校用電效效率管理計畫〉,協助各級國立學校推動節能減碳工作,以落實低碳永續校園之建立。

*最後更新日: 2024/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