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教育政策發展歷程
數位教學與學習
為培育全民資訊素養與應用能力、厚植國家資訊科技發展,教育部積極規劃推動各級學校資訊教育及數位學習,期善用資訊科技提升教育品質與促進教育機會均等,進而實現因材施教、終身學習的教育理想。
推動中小學資訊教育歷程
90年公布〈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實施資訊融入教學之創新教學活動,91年起之〈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提出「建構全民網路學習系統」之目標,執行「縮短中小學城鄉數位落差」配套措施;97年規劃《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訂定善用資訊科技、激發創意思考、共享數位資源和保障數位機會等核心理念,充實數位學習內容、加強師生資訊素養,同時建立網路不當資訊防範機制等。97年起執行〈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第6分項〈數位教育與網路學習計畫〉,實施高級中等學校資訊融入教學數位教材發展與推廣,並鼓勵大專校院數位學習課程跨校合作等。105年公布「2016-2020資訊教育總藍圖」,揭示深度學習數位公民之願景。110年12月16日獲行政院核定〈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111年起4年共200億經費投入提升中小學軟硬體設備及教師增能。
建置中小學資訊教學環境
教育部於79年起建構「臺灣學術網路」,由大學之網路服務延伸至中小學,相繼推動有:〈改善各級學校資訊教學計畫〉、〈電腦輔助教學發展及推廣計畫〉、〈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國家資訊通信基本建設(NII)人才培育中程發展計畫〉、〈遠距教學中程發展計畫〉、〈社會教育資訊網計畫〉;88年〈擴大內需方案-建置中小學教學軟硬體環境〉,所有學校均有電腦教室並連網;98年〈建置中小學優質化均等數位教育環境計畫〉,包含e化專科教室、數位教室、資通安全防護體系服務機制等;101年推動〈教育雲端應用及平臺服務推動計畫〉,102年規劃建置臺灣學術網路骨幹頻寬,並於105年完成〈教育學術研究骨幹網路頻寬效能提升計畫〉建置,使數位學習環境更加完善。
106年9月起推動前瞻基礎建設-〈建置校園智慧網路計畫〉、〈強化數位教學暨學習資訊應用環境計畫〉及〈高中職學術連網全面優化頻寬提升計畫〉,至109年底,陸續推動數位校園、智慧學習、提升對外網路頻寬,增進資訊融入各領域的數位教學與學習應用等,並協助更新補助及改善一般或科技領域專科教室之資訊應用環境設備;此外,推動〈普及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新興科技認知計畫〉,成立區域中心學校及促進學校,以協助推廣新興科技之認知與教學。
為因應國際自主與適性學習發展趨勢,108年試辦科技輔助自主學習先導計畫由桃園市等6地方政府參與,109年起推動〈科技輔助自主學習計畫〉擴及全國22地方政府319校,鼓勵地方政府推廣學校實施數位學習平臺輔助自主學習模式,增進教師教學及學生學習品質,110年結合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擴大推動。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完成後,班級教室內皆具備無線上網環境,中小學教室順暢接取無線網路比率達100%、校園連外網路頻寬達100~500Mbps;此外,針對新興科技設立自造教育及科技中心、區域推廣中心,並增建智慧學習、生活科技及資訊科技等教室,以支援師生數位環境需求,達成資訊科技輔助、互動、進階(創新)教學層次的目標。
110年起推動〈高級中等學校智慧網路環境暨學術網路提升計畫〉、〈強化中小學智慧學習暨教學計畫〉、〈校園5G示範教室與學習載具計畫〉及〈強化公部門網路服務與運算雲端基礎設施計畫〉,補助中小學購置學生學習載具、高級中等學校完備校園數位建設及開發數位教學教材,支援師生進行個人化及線上教學所需校園數位環境,並進行臺灣學術網路骨幹網路優化作業,建置學術網路內容傳遞網路(CDN)服務,提供師生可就近順暢存取數位學習資源。111年透過〈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全面提升全國中小學校園連外頻寬為300M至1Gbps、各縣市教育網路中心頻寬提升最高至40Gbps,全面補強中小學無線網路環境,目前一般教室均已有無線網路設備可支援全班同時進行數位學習使用,同時考量師生具有將行動載具攜至專科教室進行數位學習活動之需求,持續建置專科教室無線網路設備,以達成班班有網路之目標。
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
教育部101年開始推動教育雲端應用及平臺服務,將教育應用系統及資源雲端化,建構校園電子郵件、單一帳號驗證機制等雲端化服務,並推出「因材網」、「教育大市集」、「教育百科」、「教育媒體影音」及「磨課師平臺」等雲端應用服務。自110年起執行〈教育雲:校園數位學習精進服務計畫〉整合中央、地方與民間的學習資源與應用服務,支援全國中小學數位學習。
在經歷疫情期間加速數位教學推動,教育部在盤整現有數位建設基礎上,自111年起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包含「數位內容充實」、「行動載具與網路提升」及「教育大數據分析」3項計畫,透過數位學習達成「教材更生動」、「書包更輕便」、「教學更多元」、「學習更有效」、「城鄉更均衡」5大目標。透過此方案,於111年9月全面配發補助中小學學習載具,達偏遠地區學校師生行動載具1人1機,非偏遠地區學校依學校班級數每6班配發1班,運用學習載具於課堂教學,另導入學習載具管理系統(MDM)派送學習內容與應用軟體,並建立「載具借用機制與保管辦法」,提供學習載具巡檢及維修機制,以及補助地方政府成立數位學習推動辦公室,協助學校資訊網路、教學輔導及增能培訓等工作,113年已全面完成數位教學基礎培訓,並於113年8月公告〈中小學數位教學指引3.0〉、〈校長數位學習領導指引〉及〈家長數位學習知能指引〉。持續公私協力開發影片、動畫、電子書、遊戲式等類型多元教材,包含學科教材如國語文、英語文、數學、自然科學、社會、藝術、科技、健康與體育(含體育、健康)、綜合、技術型高中專業群科等、素養教材如國語文、數學、自然及議題如資訊、能源、防災、海洋及環境教育,並收錄至「教育部因材網」,提供一站式服務促進資源共享。
培育中小學人工智慧(AI)素養與競賽
為培養學生AI數位公民素養,引導親師生正向合理負責使用AI,推動「教育部因材網數位學習平臺」結合生成式AI,搭配多方對話情境設計、學科內容及教學法,針對學生學習弱點,補強先備知識及提供個人化的進階學習建議。另113學年度起由高中與大學教師合作試辦高中AI多元選修課程,透過遠距教學、程式實作及線上批改等方式,提供城鄉學生均等的AI學習機會,並辦理中小學AI競賽試辦賽,學習使用AI模型,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
重視數位關懷,縮減數位落差
94年起配合行政院縮減數位落差政策規劃執行〈創造偏鄉數位機會推動計畫〉,透過「數位機會中心」的建置、營運及輔導,並結合大專資訊志工、民間團體等資源,提升偏郷民眾、學童資訊近用與數位學習機會。105~108年推展第4期〈偏鄉數位應用推動計畫〉,109-112第5期〈偏鄉數位應用精進計畫〉,邀集民間與部會資源共同投入,擴展協助偏郷多元族群(新住民、原住民、中高齡、婦女等)數位應用及行動化服務,凝聚社區共識,數位發展地方特色與行銷, 113-116年持續推動第6期〈偏鄉數位培力推動計畫〉,積極協助提供偏遠地區民眾數位應用與數位服務。
推動各級學校資安強化作為
為落實中小學校資安防護措施,109年開始提供國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資訊資源向上集中所需協助,強化系統防禦能力,並建立校園資安防護安全性檢測服務機制,協助學校完成網域名稱系統(DNS)及學校網頁向上集中,提供資安檢測服務及弱點修補,並持續辦理相關教育訓練課程。此外,成立校園資通安全業務管理輔導團,協助學校訂定資通安全維護計畫及建立資訊安全管理制度(ISMS),並辦理校園資安實地稽核,建立地區輔導員制度,促進地區學校資安專責(職)人員經驗交流。
在協助各大專校院強化資訊安全方面,辦理教育體系資安職能訓練,推動臺灣學術網路北區及南區資訊安全維運中心、臺灣學術網路危機處理中心等防護團隊,強化學術網路安全,並透過第二期高等教育深耕計畫(112年-116年)以「資安強化專章」方式,請學校提出全校性資通訊系統安全強化規劃,透過定期的資安技術檢測與實地稽核機制檢視學校資安情形,以協助學校強化資安防護工作之完整性及有效性。
推動大專校院數位學習教育
教育部於95年3月2日發布實施〈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試辦申請及審核作業要點〉及〈數位學習認證作業申請須知〉、95年9月8日頒布〈大學遠距教學實施辦法〉,將數位學習在職專班之申請審核與認證,列入正式法規實施。透過開放辦理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及數位學習課程認證制度為我國大學遠距教學品質把關。108年3月29日修正發布〈專科以上學校遠距教學實施辦法〉,以因應國際數位教育發展趨勢,放寬大學開設數位學習專班彈性,除原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外,亦於境外地區招收境外學生之二年制專科班、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並於110年1月11日修正發布〈數位學習專班申請及審查作業要點〉,促進高等教育數位學習教育之品質管理及發展推廣。
截至113學年大專校院已超過5成學校開設遠距教學課程(得採計學分,以畢業總學分1/2為限),另因應國際教育發展趨勢,鼓勵辦理網路開放課程(OCW)及大型線上磨課師(MOOCs)課程,透過這種新型態的學習模式,開放分享優質線上課程資源,提供學習的互動機制,讓全國所有有意願的學習者,不需要註冊學籍,也能參與校園內的課程學習及討論。
教育部磨課師平臺111年9月1日起正式營運,並於10月1日起整併原負責中小學教師及教保人員線上進修的教師e學院;112年4月起平臺更名為edu磨課師+,提供教育部各單位開設所發展的數位學習課程及線上研習課程,且提供修習課程者線上學習與研讀教材的功能及服務、提供開課單位了解線上課程成效的功能及服務。截至113年12月,平臺會員人數37.86萬。累計76.35萬人次修課,取得343.69萬餘課程時數認證。平臺現有上架課程為1,976門,包括1,716門自學課程及260門導學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