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 |
年代 |
西元 |
記事 |
清 | 世祖順治元年 | 1644 |  | 成立國子監。 |  | 各省設提學道,直隸、江南各設提學御史。 |
|
| 順治八年 | 1651 |  | 定順天鄉試,分滿、漢兩榜。 |
|
| 順治九年 | 1652 |  | 頒臥碑文于直省儒學明倫堂。 |
|
| 順治十年 | 1653 |  | 八旗各設宗學。 |
|
| 順治十五年 | 1658 |  | 置土司學。 |
|
| 順治十六年 | 1659 |  | 置衛學。 |
|
| ? | ? |  | 興科場諸獄,大殺文士。 |
|
| 聖祖康熙十七年 | 1678 |  | 詔舉博學鴻儒,備顧問著作之選。 |
|
| 康熙二十五年 | 1686 |  | 設景山官學。 |
|
| | |  | 宏獎理學,表彰程朱。 |
|
| 康熙三十年 | 1691 |  | 設立盛京八旗官學。 |
|
| 康熙三十九年 | 1700 |  | 頒〔聖諭十六條〕於直省學宮。 |
|
| 世宗雍正元年 | 1723 |  | 定各州縣設立義學、社學之例。 |
|
| 雍正二年 | 1724 |  | 頒〔聖諭廣訓〕,並御制序文於直省學宮。 |
|
| 雍正六年 | 1728 |  | 於國子監下設俄羅斯學館,以利俄羅斯陪臣子弟肄業。 |
|
| 雍正七年 | 1729 |  | 設咸安宮官學,諭設覺羅學。 |
|
| 雍正十一年 | 1733 |  | 命各省省城立書院。 |
|
| 雍正年間 | 1723 │ 1735 |  | 大興文字獄,汪景祺、錢名世、查嗣庭、呂留良等多遭殺戮。 |
|
| 高宗乾隆元年 | 1736 |  | 命選頒〔四書〕文。 |  | 頒〔十三經〕、〔二十一史〕於各省及府州縣學。 |
|
| 乾隆四年 | 1739 |  | 算學館隸屬國子監。 |
|
| 乾隆六年 | 1741 |  | 頒欽定四書於官學。 |  | 在理藩院下建立俄羅斯學堂,聘請駐京俄人教授漢、滿貴族子弟俄文。 |
|
| 乾隆二十年 | 1755 |  | 鄉會試試驗律詩。 |
|
| 仁宗嘉慶十年 | 1805 |  | 禁西洋人刻書傳教及設立學校。 |
|
| 嘉慶二十二年 | 1817 |  | 阮元設學海堂書院於粵秀山。 |
|
| 宣宗道光二十七年 | 1847 |  | 容閎赴美留學。 |
|
| 文宗咸豐四年 | 1854 |  | 太平天國頒〔御制千字詔〕為課本,在天京開科取士。 |
|
| 咸豐九年 | 1859 |  | 武訓始行乞興學。 |
|
| 穆宗同治元年 | 1862 |  | 設京師同文館。 |
|
| 同治二年 | 1863 |  | 設上海廣方言館。 |
|
| 同治三年 | 1864 |  | 廣東方言館成立。 |
|
| 同治五年 | 1866 |  | 成立福建船政學堂。 |
|
| 同治八年 | 1869 |  | 張之洞設經心書院於武昌。 |
|
| 同治十一年 | 1872 |  | 詹天佑等第一批幼童赴美肄業,為中國選派留學生赴外國留學之始。 |
|
| 德宗光緒四年 | 1878 |  | 張煥綸於上海成立正蒙書院。 |
|
| 光緒五年 | 1879 |  | 設立天津電報學堂。 |
|
| 光緒六年 | 1880 |  | 設立天津水師學堂。 |
|
| 光緒十一年 | 1885 |  | 設立天津武備學堂。 |
|
| 光緒十三年 | 1887 |  | 張之洞奏設廣東水陸師學堂、廣雅書院。 |
|
| 光緒十六年 | 1890 |  | 基督教學校教科書編纂委員會改組為中國教育會。 |  | 張之洞在武昌設兩湖書院。 |
|
| 光緒十七年 | 1891 |  | 康有為創立萬木草堂於廣東。 |
|
| 光緒十九年 | 1893 |  | 張之洞設自強學堂於武昌。 |  | 鄭觀應著〔盛世危言〕。 |
|
| 光緒二十一年 | 1895 |  | 盛宣懷奏設中西學堂於天津。 |  | 華亭、鍾天緯於上海開辦三等學堂,以語體文編教本,為國語教科書之先聲。 |
|
| 光緒二十二年 | 1896 |  | 張之洞據江西紳士蔡金臺等之呈請,奏准於高安縣地方創設蠶桑學堂,為中國實業學堂之始。 |  | 李端棻奏請推廣學校摺。 |
|
| 光緒二十三年 | 1897 |  | 上海南洋公學成立。 |  | 梁啟超於長沙設時務學堂。 |
|
| 光緒二十四年 | 1898 |  | 張之洞著〔勸學篇〕。 |  | 頒布〔京師大學堂章程〕。 |  | 設管學大臣。 |  | 開經濟特科取士,包括內政等六科。 |  | 戊戌變法,德宗下詔廢八股,改試策論。 |  | 諭各省將省府州縣之大小書院,一律改建高等、中等與小學堂。 |  | 戊戌政變後,慈禧下詔停止各省書院改建學校之舉,命各項考試仍用八股文試帖經文策問,停止經濟特科。 |
|
| 光緒二十五年 | 1899 |  | 何啟、胡禮垣著〔勸學篇後〕。 |
|
| 光緒二十七年 | 1901 |  | 羅振玉於上海創立〔教育世界〕旬刊。 |  | 命自光緒二十八年始,鄉會試等均試策論,不准用八股文呈式;並停止武生童及武科鄉會試。 |  | 清廷下詔興學,復命各省將所有書院於省城改設大學堂,各府廳及直隸州改設中學堂,各州縣改設小學堂,並多設蒙養學堂。 |  | 政務處、禮部奏定〔學堂選舉鼓勵章程〕,凡由學堂畢業考取合格者,給予貢生、舉人、進士等名稱。 |
|
| 光緒二十八年 | 1902 |  | 張百熙任管學大臣。 |  | 頒布〔欽定學堂章程〕。 |  | 蔡元培、蔣智由於上海籌組中國教育會。 |  | 南洋公學學生組織愛國學社,為學生在校外組織學社之始。 |  | 張之洞奏設三江師範學堂於南京。 |  | 頒布〔出洋遊學辦法章程〕。 |
|
| 光緒二十九年 | 1903 |  | 張謇於南通創立師範學堂。 |  | 天津中西學堂改名北洋大學。 |
|
| 光緒三十年 | 1904 |  | 頒布〔奏定學堂章程〕。 |  | 改管學大臣為學務大臣。 |  | 孫家鼐任學務大臣。 |
|
| 光緒三十一年 | 1905 |  | 成立學部。 |  | 下詔停辦科舉。 |  | 國子監事務歸併於學部。 |  | 設立半日學堂。 |  | 復旦公學於上海成立。 |
|
| 光緒三十二年 | 1906 |  | 中國公學開辦。 |  | 學部頒布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為全國教育宗旨。 |  | 裁撤各省學政改設提學使司。 |  | 頒布學部官制。 |  | 奏定〔各廳州縣勸學所章程〕。 |  | 頒布第一次審定初等小學暫用書目。 |  | 頒布〔教育會章程〕。 |  | 議訂〔女學教育章程〕。 |  | 學部規定各省外人在國內開設學堂無庸立案。 |
|
| 光緒三十三年 | 1907 |  | 頒布〔女子師範、小學堂章程〕。 |  | 張之洞設存古學堂。 |  | 公布第一次教育統計圖表。 |  | 訂定〔實行強迫教育勸導辦法〕十條。 |  | 張伯苓創設南開學校。 |
|
| 光緒三十四年 | 1908 |  | 美退還庚子賠款。 |
|
| 宣統帝宣統元年 | 1909 |  | 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教育雜誌〕。 |  | 變通〔初等小學堂章程〕。 |  | 中學堂課程分文、實兩科。 |  | 張之洞卒。 |  | 奏准〔視學官章程〕三十三條,始設視學官。 |  | 奏定〔小學教員章程〕及〔優待小學教員章程〕。 |  | 學部奏定〔女學服色章程〕。 |  | 奏定〔簡易識字學塾章程〕。 |  | 頒簡易識字課本、國民必讀課本。 |  | 通飭各省停辦速成師範學堂。 |
|
| 宣統二年 | 1910 |  | 學部頒發〔改良私塾章程〕二十二條。 |  | 舉辦第一次全國運動會。 |  | 學部奏准〔地方學務章程〕十五條。 |  | 學部訂定〔學務公所議事細則〕十二條。 |  | 學部奏陳〔普及教育最要次要辦法〕。 |  | 學部改訂〔初、高兩等小學堂章程〕。 |  | 改訂中學文實兩科分科課程。 |  | 學部通飭各省中小學堂一律添課官話。 |  | 訂定〔學務章程施行細則〕三十八條。 |  | 頒布〔著作權律〕五十五條。 |  | 學部奏准〔檢訂初級師範學堂中學堂教員章程〕及〔優待教員章程〕(此二章程均未實施)。 |  | 改訂〔法政學堂章程〕。 |
|
| 宣統三年 | 1911 |  | 改訂〔簡易識字學塾章程〕。 |  | 修訂〔存古學堂章程〕。 |  | 全國教育聯合會於上海開幕。 |  | 設立中央教育會。 |  | 頒布〔小學經費暫行章程〕三十三條。 |  | 停止各學堂實官獎勵,定各學堂畢業生名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