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 |
年代 |
西元 |
記事 |
東漢 | 光武帝建武五年 | 29 |  | 初起太學。 |
|
| 建武七年 | 31 |  | 詔公卿、司隸、州牧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各一人。 |
|
| 建武十四年 | 38 |  | 封孔子後孔志為褒城侯。 |
|
| 建武十九年 | 43 |  | 帝幸太學。 |
|
| 中元元年 | 56 |  | 起明堂、靈台、辟雍。 |
|
| | ? |  | 立五經博士,以家法教授。 |
|
| 明帝永平二年 | 59 |  | 帝臨辟雍行大射禮;初行養老禮,李躬為三老,桓榮為五更;郡、縣道行鄉飲酒禮於學校。 |
|
| 永平八年 | 65 |  | 帝臨辟雍,養三老、五更。 |
|
| 永平九年 | 66 |  | 立四姓小侯學,置五經師。 |  | 南匈奴單于遣子入學。 |
|
| 永平十五年 | 72 |  | 帝幸孔子宅,祠孔子及七十二弟子。 |
|
| 章帝建初元年 | 76 |  | 詔舉孝廉方正能直言極諫之士各一人。 |
|
| 建初四年 | 79 |  | 詔諸儒會白虎觀議五經同異,作〔白虎議奏〕。 |
|
| 建初八年 | 83 |  | 令選高才生受學左氏、穀梁〔春秋〕、〔古文尚書〕、〔毛詩〕。 |
|
| 建初九年 | 84 |  | 詔議貢舉法。 |
|
| 元和二年 | 85 |  | 帝至魯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令郡國舉明經。 |
|
| 和帝永元十三年 | 101 |  | 詔緣邊諸郡歲舉孝廉。 |  | 帝幸東觀覽書林。 |
|
| 永元十四年 | 102 |  | 令太學試博士弟子務從家法。 |
|
| 元興元年 | 105 |  | 蔡倫造紙。 |
|
| 殤帝延平元年 | 106 |  | 詔舉隱逸大儒。 |
|
| 安帝永初四年 | 110 |  | 詔謁者劉珍等校定東觀五經、諸子、傳記、百家藝術。 |
|
| 元初元年 | 114 |  | 詔舉敦厚質直者。 |
|
| 元初六年 | 119 |  | 鄧太后為近親子孫開設邸第教授經書。 |
|
| 永寧二年 | 121 |  | 詔舉有道之士。 |
|
| 延光三年 | 124 |  | 帝至魯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 |
|
| 順帝永建六年 | 131 |  | 繕修太學造二百四十房。 |
|
| 陽嘉元年 | 132 |  | 太學成;試明經下第者補博士弟子,增甲乙科。 |  | 立孝廉限年課試法。 |  | 令凡以詔除為郎年四十以上課試如孝廉科者,得參廉選,歲舉一人。申覈實選舉令。 |
|
| 陽嘉二年 | 133 |  | 除京師耆儒年六十以上者四十八人補郎、舍人及王國郎。 |  | 詔舉敦樸之士,馬融、張衡皆與選。 |
|
| 漢安二年 | 143 |  | 增孝廉為四科。 |
|
| 質帝本初元年 | 146 |  | 詔郡國舉明經,詣太學,歲滿課試,拜官有差,自是公卿皆受業遊學,太學生增至三萬餘人。 |
|
| 桓帝建和初 | 147-149 |  | 詔諸生年十六以上比郡國明經試次第。 |
|
| 元嘉三年 | 153 |  | 太學生劉陶等數千人上書訟朱穆之冤,赦之。 |
|
| 永壽二年 | 156 |  | 詔復課試諸生補郎舍人。 |
|
| 延熹五年 | 162 |  | 太學生張奉等三百餘人上書訟皇甫規事。 |
|
| | ? |  | 馬融去官,設帳授徒。 |
|
| 延熹九年 | 166 | |
| 永康元年 | 167 |  | 赦黨人歸鄉里,禁錮終身。 |
|
| 靈帝建寧二年 | 169 |  | 再興黨獄,殺李膺、范滂等百餘人。 |
|
| 建寧四年 | 171 |  | 大赦,唯黨人不赦。 |
|
| 熹平元年 | 172 |  | 捕繫太學生千餘人。 |
|
| 熹平四年 | 175 |  | 刻三體石經於太學門外,是為〔熹平石經〕。 |
|
| 熹平五年 | 176 |  | 再考黨人錮及五屬。 |  | 試太學生年六十以上百餘人,除郎中、舍人至王家郎、郡國文學吏。 |
|
| 熹平六年 | 177 |  | 帝臨辟雍。 |
|
| 熹平七年 | 178 |  | 置鴻都門學。 |
|
| 光和二年 | 179 |  | 詔諸黨人禁錮者,小功以下皆免。 |
|
| 光和三年 | 180 |  | 詔舉通〔古文尚書〕、〔毛詩〕、左氏、穀梁〔春秋〕者,除議郎。 |
|
| 光和七年 | 184 |  | 大赦黨人。 |
|
| 獻帝初平四年 | 193 |  | 帝試儒生四十餘人授官。 |
|
| 建安元年 | 196 |  | 荊州牧劉表立學校作雅樂。 |
|
| 建安五年 | 200 |  | 詔三公舉至孝二人。 |
|
| 建安八年 | 203 |  | 曹操令頒〔建學令〕,郡國各修文學,縣滿五百戶置校官。 |
|
| 建安十五年 | 210 |  | 曹操令薦人者唯才是舉。 |
|
*漢儒治經有下列不同之名稱:
(一)六經為〔詩〕、〔書〕、〔易〕、〔禮〕、〔樂〕、〔春秋〕。
(二)六經中〔樂經〕亡,成為五經。
(三)七經為五經中之〔禮〕分為〔周禮〕、〔儀禮〕、〔禮記〕。
(四)九經為〔春秋〕分為〔公羊〕、〔穀梁〕、〔左傳〕。
(五)十三經為九經外加〔論語〕、〔孟子〕、〔爾雅〕、〔孝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