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 |
年代 |
西元 |
記事 |
| 黃帝 | 2697(8)BC │ 2597(8)BC |  | 黃帝建國,為中華民族始祖;其妃嫘祖教民育蠶,命蒼頡視鳥獸蹄迒之跡,體類象形而制字,中國始有文字,開啟此後指事、會意、轉注、諧聲、假借,加象形為六書。 |
|
唐 | 堯 | 2356B.C. │ 2255B.C |  | 命羲和曆象日月,敬授民時。
|  | 命舜攝政,舜舉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
|  | 又以扑作教刑。 |
|
虞 | 舜 | 2255B.C. │ 2208B.C. |  | 命契為司徒,敬敷五教,百姓親和。
|  | 以夔為典樂,教胄子。
|  | 養國老於上庠,養庶老於下庠。 |
|
夏 | 禹至桀(十七世) | 2205B.C. │ 1766B.C. |  | 養國老於東序,養庶老於西序。
|  | 鄉里設校,教以六府、三事(合稱九歌)。 |
|
商 | 湯至紂(二十九世) | 1766B.C. │ 1122B.C. |  | 養國老於右學,養庶老於左學;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 |  | 鄉里設序,教以六禮、七教、八政。 |  | 又行貢士之制。 |
|
西周 | 武王至幽王(十二世) | 1122B.C. │ 770B.C. |  | 周備四代之學,立大學、小學。 |  | 大學:天子有五學,辟雍居中,東為東序(或東膠),西為瞽宗,北為上庠,南為成均;諸侯之學曰泮宮。 |  | 小學:虞庠在西郊。 |  | 鄉里設庠;大司徒以鄉三物(六德、六行、六藝)教萬民,鄉大夫三年則大比,考其德行道藝而興賢者能者。 |  | 國學有師保、大樂正、小樂正、大胥、小胥、太師、大司成教之;鄉學以鄉之有德行道藝者教之。 |
|
春秋 | 平王東遷 | 770B.C. |  | 王官失守,學在四夷。 |
|
| 周簡王 | ? |  | 老子生。 |
|
| 魯僖公 | ? |  | 修建泮宮。 |
|
| 魯襄公二十一年 | 552 B.C. |  | 孔子生。 |
|
| 魯襄公三十一年 | 542 B.C. |  | 鄭子產不毀鄉校。 |
|
| 周敬王 | ? |  | 老子卒。 |
|
| 魯哀公十一年 | 484B.C. |  | 孔子歸魯,刪詩、訂禮、序書、正樂、贊易象,作春秋。 |  | 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 |
|
| 魯哀公十六年 | 479B.C. |  | 孔子卒。 |
|
| 魏文侯十八年 | 428B.C. |  | 子夏居西河教授,魏文侯從子夏受經術。 |
|
*春秋始於平王東遷,終於西狩獲麟(481 B.C.)。 |
戰國 | 韓、趙、魏三家分晉 | 407B.C. |  | 諸侯卿相皆爭相養士。 |
|
| 周貞定王 | ? |  | 墨子生。 |
|
| 周安王 | ? |  | 墨子卒。 |
|
| 周烈王四年 | 372 B.C. |  | 孟子生。 |
|
| 楚宣王元年 | 369 B.C. |  | 莊子生。 |
|
| 周赧王 | ? |  | 孟子與萬章之徒作﹝孟子﹞七篇。 |
|
| 周赧王二十六年 | 289 B.C. |  | 孟子卒。 |
|
| 楚頃襄王十三年 | 286 B.C. |  | 莊子卒。 |
|
| 齊宣王 | ? |  | 設稷下之學,修列大夫之缺。 |  | 荀子生。 |
|
| 齊王建 | ? |  | 荀子遊稷下之學,並三為祭酒。 |
|
| 秦王政七年 | 240 B.C. |  | 呂不韋門下輯〔呂氏春秋〕問世。 |  | 蒙恬造筆。 |
|
| | ? |  | 蒙恬造筆。 |
|
*戰國始於三家分晉(403 B.C.),上距春秋之末七十七年,終於秦滅六國(222 B.C.)。 |
秦 | 始皇二十六年 | 221B.C. |  | 樂正克約於此時著〔學記〕。下令書同文。 |
|
| | ? |  | 設博士官,屬奉常。 |
|
| 三十四年 | 213 B.C. |  | 定挾書令,下令焚書,以吏為師。 |
|
| 三十五年 | 212 B.C. |  | 坑諸生四百六十餘人。 |
|
| | ? |  | 李斯作〔蒼頡篇〕,趙高作〔爰歷篇〕,胡母敬作〔博學篇〕。 |
|